一邊是 Sony 將 VAIO 品牌打包出售,徹底退出個人電腦業務,另一邊聞訊 LG也準備作出同樣的決定。不過處於困境的並非只有 Sony 與LG——2013年,全球 PC 銷售額相對上一年下滑了12%,傳統 PC 業正在面臨寒冬,甚至在今年的 CES 上,我們發現鮮見有PC新品展出。
眼下我們看到的是,全球PC 出貨量即將連續6 個季度出現下滑,而且這種狀況暫時看不到改善的勢頭。對於PC 廠商來說(更確切的說,是Windows PC 廠商),傳統PC 的銷售額和利潤正在不斷縮水。
根據一份由《衛報》整理的數據顯示,從2006開始,包括蘋果在內,所有主流品牌PC單價呈現一直下滑的趨勢(圖1),而相應地,平均每部PC的利潤也從最高點的25美元下探到15美元的分水嶺(圖2)。
是的,你沒有看錯,給我們感覺一部至少上600 美元的PC,利潤也只有15 美元。更低的出貨量和更低的利潤率,不難理解PC 廠商正在處於一個苦苦掙扎的時期。
圖1(來源:衛報)
圖2(來源:衛報)
價值陷阱
對於Windows PC廠商,Charles Arthur提出了「價值陷阱(value trap)」的概念。也就是面對這類廠商來說,面對不斷貶值的市場價值,這些廠商卻很難有其他提高獲利能力的出路。
PC 廠商的獲利主要透過硬體,由於沒有軟體和生態圈掌控能力,廠商與消費者的金錢關係,僅僅在購買環節完成之時就宣告結束。因此在各大牌子的PC 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大量不需要的預裝軟體,或者會提供額外的雲端或防毒服務,或者在購買環節中積極推銷各種配套商品(如滑鼠等),來提高商品的利潤率。
另外,由於Windows PC 廠商很難在軟體上取得獨特性,所以傳統的做法是,廠商務求在硬體上尋求突破:從雙顯卡、觸摸螢幕、到變形筆電等等花樣,以刺激消費者持續購入。
但問題是,在智慧手機年代,這一招真的能吃遍天嗎?
2010 年智慧手機出貨量開始超過PC,宣告了消費電子領域的中心已經從 PC 向行動智慧設備傾斜。相比之下,PC 自身的發展和消費者對PC 的需求已經趨向單一:大部分娛樂、通訊,幾乎都是在行動設備上完成。
這時候對於PC 的訴求,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僅僅是為了工作,誰更便宜買誰。也就是說,PC 廠商昔日依賴的那套玩法已很難再湊效,PC 很難因為更好的做工、設計,從早已「審美疲勞」 的消費群體換取額外的增長。
反過來說,PC 的價格和利潤率紛紛下降,能保證這盤生意有利可圖,只有保證有強大的出貨量。但更殘酷的是,現在一部智慧手機的價格相當於半部PC,但手機可以半年一換,PC 卻幾乎不可能。
這裡讓人再次想到剛剛結束PC 業務的 Sony,對於這個一直出色設計維繫高利潤率的品牌,只能說生不逢時。
非 Windows PC 廠商的美好日子
蘋果的狀況好很多,因為它擁有高得多的利潤率,而且即使在辦公應用甚至操作系統完全免費的情況下,仍能從 Mac App Store 獲取 30% 的利潤。而其雲端服務 iCloud 雖一直受人詬病,但是成功將 Mac 和 iOS 的生態圈聯繫了起來。
雖然蘋果從來不會單獨公佈 Mac 產品線的利潤狀況,但業界普遍認為其利潤率至少有兩位數,甚至Asymco認為能高達18.9%。也就是說,平均每售出一部 Mac,蘋果的利潤高達232美元——雖然相較前幾年的241美元有所下滑,但對於業界平均十倍的利潤率,Mac業務確實讓人羨慕。
他們是贏家
從利潤的角度來看,掌管小市佔率市場的蘋果反而是一名贏家。但贏家同樣存在於Windows PC 陣營,那就是微軟。因為無論PC 利潤率如何低迷,微軟都能穩定地從每一部PC 獲取特定的OEM 安裝費用。而且微軟有著普通Windows PC 廠商沒有的優勢是,PC 交付消費者手上後,和微軟的金錢關係並沒有完結。因為Office 等核心產品的後續購買以及幾年後的系統升級,微軟都能夠從中獲取高額利潤。而廠商推出Windows PC,也在幫助微軟鞏固壟斷地位,消費者離不開微軟布下的軟體生態。
不過最後還有一位不可忽視的新玩家——Google 的 Chromebook。這個一年前還不起眼的傢伙,目前分別在基礎教育和商業領域取得20%使用率。
歸根到底,因為Chromebook並不會向廠商收取OEM安裝費用,Google依靠廣告盈利,並不會存在微軟向廠商剪羊毛的現象。而且如之前Stratechery的Ben Thompson所分析的一樣,Chome更輕量,但使用體驗不差,而且已能滿足消費者大部分需求。
而PC 廠商對Chromebook 的態度也非常積極,目前除了三星、惠普、宏碁等第一批推出Chromebook 的廠商外,東芝的首款Chromebook 已在今年的CES 亮相,而聯想也宣布會在今年夏季推出多款Chromebook。
在這個百花齊放的年代,傳統 PC 市場的改變,或許這裡有一絲苗頭。